周报 | (中交协清洁能源车船分会)2024年9月 第四期
2024.9.27 ▏总第四十二期
1 政策法规
1.国家发改委:支持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清洁液体燃料的申报!
2.最高补2000万!嘉兴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2 关注热点
1.全球最大舱容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成功交付
2.中国甲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
3.2000辆!外卖配送也用上了氢能两轮车!
4.国内首个氢能系统开发团体标准发布实施
5.全球最大绿色甲醇项目签订EPC总承包合同!
6.又一船东下单2+2艘8.2万吨甲醇双燃料散货船!
7."极为重要"!国家能源局对氢能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8.渠沛然:市场扩展,需求驱动,LNG产能消费双增长,2023年全国进口LNG企业多达12家,同比新增4家
9.甲醇:政策支撑来了
3 国际热点
1.韩华海洋推出零排放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实现绿色航运
4 会员动态
1.中海油气电深化“产研用”协同联动 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中集安瑞科12台2953m³氢气球罐出口中东
5 专家动态
1.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首席顾问、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杨福源参加2024长三角(江阴)产学研合作恳谈会-清澄TALK第三期(氢能专场)并进行氢能主题分享
2.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贺武受邀参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学术交流会”并作报告
3.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成员、科泰克(山东)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振才出席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政策法规 NEWS
1.国家发改委:支持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清洁液体燃料的申报!
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的通知》。
《通知》明确,本次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申报,包括30个具体技术方向,其中涉及到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清洁液体燃料。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申报要求》中提到相关具体信息如下:
重点支持生物质掺烧和绿氨掺烧项目!
此次通知明确指出,对于大型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和低碳燃料掺烧发电示范项目。将重点支持生物质掺烧和绿氨掺烧项目,其中生物质掺烧以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燃料为重点,绿氨掺烧主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项目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或绿氨能力。
2.最高补2000万!嘉兴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9月14日,嘉兴市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前在8月1日,嘉兴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根据《意见》,到2027年,嘉兴市氢能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在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育行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亿元企业5家以上,新增加氢站10座以上,氢能车辆推广应用突破1500辆,其中氢能货车超1000辆。氢能船舶示范应用10艘以上。积极建设嘉兴—上海—苏州“长三角氢能走廊”。
此外,《意见》还提到,到2027年,力争乍浦港区港口内短驳运输氢能集卡使用比例超过70%,临空经济示范区内氢能货车使用比例达到30%,全市氢能叉车使用超60台。
关注热点 NEWS
1.全球最大舱容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成功交付
9月14日17时07分,国家能源集团“国能e商”平台完成第一单可再生氢对外电子销
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交船仪式,19日在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启东海工”)举行。
该轮是目前全球最大、国内首艘采用LNG(液体天然气)双燃料动力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开启了中国LNG清洁能源在挖泥船上应用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疏浚业在绿色、环保和节能等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新海鲟”轮总长155.7米、型宽32米、型深13.5米,设计泥舱最大舱容16808立方米,配置1550立方LNG双耳罐。该船主机、辅发电机、锅炉均为LNG双燃料型,通过最先进的“功率控制中心”,以“一拖二”复合驱动模式满足船舶在航行、疏浚、抛泥、吹岸等各种工况下的动力需求。
中交上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介绍,在燃气模式下,该轮能够减少80%的氮氧化物及20%的二氧化碳排放,消除硫氧化物及颗粒物的排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 TierⅢ的排放要求,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等显著特点,船舶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中国甲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
一、行业相关定义
甲醇(Methanol)又称羟基甲烷、木醇(wood alcohol)或木精(wood spirits),现代甲醇是直接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的一个催化作用的工业过程中制造。通常用作溶剂、防冻剂、燃料或变性剂乙醇,亦可用于经过酯交换反应生产生物柴油。甲醇的制备工艺从原料上来看主要有天然气制甲醇、煤制甲醇和焦炉气制甲醇。欧美国家及中东目前主要采用天然气为原料制备甲醇,国外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制备占比95%以上,该路径具有投资低、无污染,无需过多考虑副产物销路等优势。我国制备路径与国际主流制备路径有所不同,由于我国“富油贫煤少气”的能源结构特征,我国甲醇制备原料主要为煤,此外还有部分企业使用焦炉气为原料制备甲醇,这也是我国特有的甲醇制取技术,目前我国煤制甲醇、焦炉气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占比分别为81%、11%和8%。
二、行业市场规模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甲醛、二甲醚、醋酸等化工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燃料和溶剂使用。在中国的化工、燃料和能源等领域,甲醇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化工、燃料等行业的发展,甲醇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国内甲醇行业市场规模为2471亿元。
3.2000辆!外卖配送也用上了氢能两轮车!
9月19日,以“制造强国与新质生产力 氢生态里的新突破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H2-ECO氢生态年会于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成功举办。论坛伊始,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张宇航、北京市大兴区区长刘学亮、国际绿氢组织(GH2)首席执行官JONAS MOBERG分别致辞,祝贺大会圆满召开。
本次论坛中,北京氢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会来电签订氢能两轮车即时配送应用合作,双方将结合各自于氢能源两轮车及即时配送领域优秀经验,于2025年完成2000辆氢能外卖两轮车应用落地,推动氢能两轮车商业化进程,并为即时配送、物流外卖等行业提供更加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引领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4.国内首个氢能系统开发团体标准发布实施
9月19日,以“制造强国与新质生产力 氢生态里的新突破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H2-ECO氢生态年会于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成功举办。论坛伊始,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张宇航、北京市大兴区区长刘学亮、国际绿氢组织(GH2)首席执行官JONAS MOBERG分别致辞,祝贺大会圆满召开。
国家能源集团所属数智科技公司参与编制的国内首个氢能产业系统开发规范方面的团体标准——《离网制氢灵活消纳与柔性化工系统开发规范》(T/CECA-G 0310—2024)日前在中国节能协会官网正式发布并实施,填补了国内氢能产业在离网制氢技术开发规范标准的空白。
氢能是重要的未来能源产业,开发适应多样化应用场景的柔性制氢系统,是当下绿电制氢技术的方向,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万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的子课题研究内容,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国家能源集团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审,聚焦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技术融合,提出开发经济、安全、高效的离网制氢灵活消纳与柔性化工系统,旨在推动离网制氢技术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助力氢能产业深度脱碳。
5.全球最大绿色甲醇项目签订EPC总承包合同!
近日,金风绿能化工(兴安盟)有限公司与中化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成功举行“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一期25万吨)甲醇装置”总承包合同签约仪式。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绿氢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能源载体,正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宠。而绿色甲醇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一直是行业追求的目标。
中化西南院成功签订首套绿氢制绿色甲醇总承包项目,是在能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耦合金风绿能先进的绿氢制取技术和西南院领先的甲醇合成技术,将风电制绿氢进而制取绿色甲醇,实现了从可再生能源到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高效转化,构建了一条全新的能源产业链。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高效、环保的绿色甲醇生产,大大降低传统甲醇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又一船东下单2+2艘8.2万吨甲醇双燃料散货船!
9月19日,福建海运集团与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的“2+2”艘8.2万吨双燃料散货船项目签约仪式顺利举行。
签约的“2+2”艘8.2万吨双燃料散货船是目前主流的巴拿马型船舶,与传统船型相比,具备更佳的舱容能力,运输效率和通用性显著提升。通过甲醇双燃料技术运用、主机技术升级和船壳线型优化,该船型能够以更低功耗,实现更高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积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据悉,该合同已生效的2艘新船总价值约82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54亿元),单船造价4120万美元,预计分别将于2026年10月和2027年3月交付。
7."极为重要"!国家能源局对氢能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3年11月7日,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开幕。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致辞中提出,要准确认识把握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阶段,努力推进氢能高质量发展。
其中关于氢能的战略定位,边广琦说:“氢能的高品质能源特性决定了氢能将在未来能源革命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从我国国情和能源绿色转型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绿色低碳和经济实用为方向,强化氢能与电能的互补融合,充分有效发挥氢能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中的突出作用,稳步提升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从副司长边广琦的致辞中可以发现,国家能源局对氢能定位悄然出现了重大变化——氢能将在未来能源革命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用“极为重要”这个词汇来表述,比较罕见。
8.渠沛然:市场扩展,需求驱动,LNG产能消费双增长,2023年全国进口LNG企业多达12家,同比新增4家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增的13个LNG工厂日处理能力共增加1115万立方米。当前,LNG的日处理能力已达到18465万立方米,产能持续增长。
“目前三季度过半,LNG行业也将逐步进入冬季需求的旺季,预计9月到年底将新增21个LNG工厂。新增的工厂主要集中在新疆、陕西、山西、四川等气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方适合建设LNG生产设施,以便就地加工和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隆众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孙阳说。
“双碳”目标下,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LNG作为重要能源补充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也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能力的扩展。
9.甲醇:政策支撑来了
上周甲醇小幅反弹后本周一再度大幅回落,周二受政策影响再度反弹,行情波动更多受宏观情绪影响。供应方面,内地检修重启较多,开工率升至往年同期偏高水平;海外供应缩减,伊朗多套装置降负运行,且近期装船减少,另外受台风影响前两周国内到港缩减,导致港口上周大幅去库。需求稍弱,内地需求呈现旺季不旺,下游主动备货意愿不强,主要消耗前期库存为主;烯烃开工率稍降低,联泓MTO装置停车,另外有几套装置负荷不高。
综合来看,短期宏观驱动占主导,尽管存在去库预期但短期供需矛盾仍不突出,今日甲醇受宏观政策消息影响走强但幅度有限,宏观利多转到微观数据转好仍需要时间,短期预计维持宽幅震荡,关注本周下游是否存在补库动作,继续关注1-5月差逢低做扩。
国际热点 NEWS
1.韩华海洋推出零排放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实现绿色航运
韩国领先的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韩华海洋在 2024 年 Gastech 展会上推出了其下一代零排放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Ocean 1,旨在引领可持续的海洋创新。
该公司周五宣布,ocean1在9月17 日至20 日于休斯顿举行的会议上亮相,吸引了100多位主要造船厂和航运公司代表的兴趣。
这是韩华首次披露其昔代燃料驱动的无碳船舶愿景背后的技术,该愿景于今年早些时候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首次宣布。
ocean1 号配各基于氨气涡轮的电力推进系統,是世界上第一股能够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运行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它还可以使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系统运行,并可灵活地在未来集成燃料电池和电池。
韩华海洋的一位官员表示:“本次论坛上推出的零排放天然气运输船是一种创新的绿色解决方案,将引领行业发展。
除了Ocean 1之外,韩华海洋还推出了高锰钢货舱独立B型技术,旨在大幅减少蒸发气体并提高运输效率。
会员动态 NEWS
1.中海油气电深化“产研用”协同联动 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随着新技术成果的持续涌现,我会副会长单位中海油气电集团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目标,逐渐建设形成了“产研用”的协同转化生态,充分发挥项目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凝聚科技成果转化合力,以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打造气电集团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近日,由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提报的“基于分体式IFV的模块化技术”、“国产化LNG罐表系统”、“国产化焊材”等三项技术方案在中海油气电集团科技信息部统筹各相关部门、宁波绿能港的积极推动下,将于近期在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中实现工程应用。 基于分体式IFV的模块化技术协同冷能发电 一体化创新升级 模块化LNG再气化装置是FSRU核心装备。经过近5年的技术攻关,研发中心自主掌握了一套包含模块化气化装置多级换热系统、模块化设计建造安装、低温性能测试等核心技术体系,装置计算可靠性可达到98.5%以上,建成后核心设备国产化率将达到100%。相较于传统整体式气化器,模块化LNG再气化装置占地面积更小,与冷能发电装置形成一体化作业系统;同时,有效提高了LNG工程“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机械化作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模块化LNG再气化装置技术的转化落地,也为未来应用场景从陆地到海上的扩展做好准备。 国产化LNG罐表系统支持 LNG罐区管理软件功能再造 LNG罐表系统是LNG储罐的核心仪控设备,该技术与产品此前长期被国外极少数厂家垄断,制约着我国能源数据管理安全。中海油气电集团研发中心完成了国产化LNG罐表系统核心技术攻关及自主化工程设计,并为传统罐区管理提供创新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实现国产化LNG罐表系统应用,降低成本投入约30%,缩短设备供货时间约30%,有效提升了LNG接收站国产化程度,解决了备品备件价格高、后期维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配合自研智能化罐区管理系统,实现罐区实时、可视、智能的计量与监控。对于打破技术垄断、提升罐区计量管理与智能化运营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产化焊材开辟LNG储罐 新材料转化应用新路径 LNG储罐用镍基焊材作为我国LNG储罐项目工程中焊接所使用的镍基合金,因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成为了LNG储罐建造的短板。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按照27万立方米超大型储罐的设计要求,对国产化镍基焊材进行焊评、试板产品、临界值等全面考核验证,试验显示焊材各项性能良好。同时,本技术已取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鉴定,鉴定结论显示焊材综合性能与进口同类焊材相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产镍基焊材应用后,相较于进口焊材成本可下降30%以上。未来,将在包括LNG储罐技术领域和LNG船舶技术领域等高端金属材料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场景,逐渐培育气电集团以新材料为核心的创新生产力。 接下来,中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将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协同各方提高成果推广及创效效率,持续跟踪及优化工程化转化技术,做好后续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发挥好科技创新对产业变革的驱动作用,为中国海油气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在打造清洁能源行业的可靠战略科技力量中彰显担当。
2.中集安瑞科12台2953m³氢气球罐出口中东
近日,我会副会长单位中集安瑞科旗下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称“荆门宏图”)与印度客户成功签约,将为其在中东的绿氢项目建造12台2953m³氢气球罐,总金额逾千万美元,为中集安瑞科首个海外氢气球罐项目。
本次签约为双方携手迈进新能源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该客户为南亚最大的可再生电力生产商之一,拥有超过 8.5 GWp的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此外,上述客户业务遍及全球,并正在印度、阿曼和美国开发多个绿氢和绿氨项目。截至2032年,该客户计划每年生产1000万吨绿氨及其衍生品。
中集安瑞科旗下荆门宏图总经理郑志军表示,“本次签订的12台氢气球罐作为中集安瑞科首个海外氢气球罐业务订单,充分彰显了公司在国际氢能市场的强劲的发展势能,体现国际客户对公司科技研发实力与产品质量的高度认可。”
自进军球罐领域以来,中集安瑞科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不断驱动着球罐市场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面对千帆竞发的储能赛道,中集安瑞科积极开展氢能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重点攻关大型化、轻量化、智能化球罐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目前,中集安瑞科已具备10000m³中压氢气球罐的建造能力,且已成功建成交付国内多个大型氢气球罐示范项目,球罐工程业务连续8年市场占有率领先。2024年,中集安瑞科成功中标国内最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的15台氢气球罐,助力打造“北方氢谷”。
“中集安瑞科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布局中压、高压、液氨及液氢等多元化氢氨醇储运技术路线,并成功实现上游制取及下游综合能源应用场景拓展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综合服务商。”中集安瑞科氢能业务中心总裁、中集氢能负责人杨葆英女士表示,目前,全球绿色氢氨醇的蓬勃发展为中集安瑞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公司将积极巩固国内市场,持续开拓海外业务,参与海内外氢能项目的建设,努力绘就全球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的“长青图景”。
专家动态 NEWS
1.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首席顾问、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杨福源参加2024长三角(江阴)产学研合作恳谈会-清澄TALK第三期(氢能专场)并进行氢能主题分享
9月13日,2024长三角(江阴)产学研合作恳谈会-清澄TALK第三期(氢能专场)盛大启幕,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启动、重点项目签约,清华顶尖教授精彩分享突破核心技术,建设氢能生态。
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首席顾问、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杨福源做了《碳中和目标驱动下的氢能技术创新与实践》氢能主题分享并介绍到,团队在电解水制氢、氢储能和氢安全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所开发的插片式方形带压电解槽及多槽混联系统、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氢气泄漏近场检测技术、高压PEM电解技术等,引领了氢能行业发展方向。
2.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贺武受邀参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学术交流会”并作报告
9月13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举行,旨在汇聚各界智慧,共同探讨氢能产业的前景和挑战。市科协、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贺武在会议上作了题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储能技术创新》的报告。王贺武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储能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王教授强调了氢能在储能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展示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
3.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成员、科泰克(山东)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振才出席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9月21日,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成员、科泰克(山东)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振才一行出席于山东威海临港经济开发区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科泰克(山东)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实力与产品成果,也从与众多行业伙伴的交流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调动周边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资源、产业配套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行业影响力,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为我国发展氢能源新兴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 05-09习近平:中国新能源产业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
- 02-13永安行:氢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 07-12内蒙古首套“出国”制氢系统正式产气 开启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新篇章
- 04-23北京首个纯氢供热示范项目每年可减排约90吨
- 09-1878辆“无锡造”氢燃料电池车交付投用
- 07-19全球首个万吨级风电制氢合成甲醇项目签约浙江
- 07-06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
- 03-03松下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在锡启用
- 08-15国内加氢站累计建成已超350座,今年上半年投运10座
- 07-12为河南打造绿色名片的企业家:氢能愿景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