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 (中交协清洁能源车船分会)2025年4月 第4期
2025.4.25 ▏总第六十九期
1 政策法规
1.23.4亿!财政部下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第三年度奖励资金
2.市场监管总局推进氢能“制储运加”国标研制,助力产业规范化发展
4.5大方向,35项申报!郑州市公示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
2 关注热点
3 国际热点
2.全球首艘、世界最大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在长兴命名交付!
4.国际能源署Q2天然气市场报告:2025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放缓
4 会员动态
1.中集安瑞科与中国船燃达成战略合作 与合作伙伴共建大湾区绿色甲醇生态链
2.签约225台氢能商用车,质子汽车与北京亿华通、上海神力、上海舜华达成氢能产业战略合作
(点击以上各标题可跳转原文)
政策法规 NEWS
1.23.4亿!财政部下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第三年度奖励资金
财政部4月21日发布通知,下达2025年第一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超135亿元。
此次下达的资金具体用于2022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2022年度推广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预拨、第三年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资金拨付以及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奖励资金预拨等方面。
其中,中央财政下达29.1亿元,用于预拨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奖励资金。2024年,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2024年支持了67个试点县。
2.市场监管总局推进氢能“制储运加”国标研制,助力产业规范化发展
2025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研制制氢加氢环节涉氢产品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公开招标。
公告显示,要求研制碱性电解槽、氢化物储氢材料、氢燃料电池车辆加注协议、加氢软管与软管组件等国家标准,开展调研分析,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或送审稿。
3.中国氢能“1+N”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2024 年以来,国家级政策体系相继出台, 顶层重视程度提升。
1) 2月5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围绕石化化工、 钢铁、 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 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2) 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被提及,且排在新兴产业第一位,体现氢能定位的重要性。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关注后续政策落地情况。
3)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提出统筹推进氢能发展、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
4) 2024 年11月《能源法》正式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与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水能等并列作为能源进行管理。有望推动全国放开制氢、 加氢站、储运氢的报批和建设限制,降低无效成本支出,推动氢能应用加速落地。
4.5大方向,35项申报!郑州市公示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
4月24日,郑州工信局发布了《关于2023年郑州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资金拟支持项目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
《公示》中包含了5个支持方向,涵盖了第二年度车辆中央奖励及省市配套资金、第一年度补报的车用氢气中央奖励及省市配套资金、第二年度的车用氢气中央奖励及省市配套资金等,共有24个企业35项申报信息。
其中,宇通集团包揽第二年度车辆示范应用奖励。
关注热点 NEWS
1.人民日报: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链条快速发展
山东烟台东侧水域,一座高度超过50米、重量达2万多吨的海上制氢平台稳稳矗立。3月27日,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工,可通过海上新能源离网制氢,并转换为容易储存的氨和甲醇。这两种产品既可以成为船舶清洁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原料。
“项目建设了漂浮式光伏和储能装置,利用新能源电解海水制氢等方式,首次实现对海上制氢全流程的实证验证,有望在未来成为远洋船只的燃料补充站。”国能氢创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聪敏介绍。
海洋氢能开发是氢能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物流车最快3分钟加满的快速加氢机,续航里程达800公里的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耐受低温的氢动力无人机……在日前举行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上,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亮相。
2.中国氢能2025:活下去,剩者为王
放眼未来,星辰大海,这是氢能最好的时代。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5.10℃,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变暖引发的暴雨、干旱、热浪等气候灾害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氢能产业迎来革命性发展机遇。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能是工业领域深度脱碳的利器。中国每年有约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钢铁和化工等工业领域,有20~30亿吨的碳排放需要依靠绿氢才能够减排,氢能在碳中和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着眼当下,举步维艰,这是氢能最坏的时代。上游制氢目前的状态好比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格局未定;下游燃料电池好比战国时代,兼并重组正在上演,行业正经历新一轮洗牌。不管是上游制氢,还是下游燃料电池,市场订单量都不及预期;2024年,国内电解槽订单量仅1.27GW,对应制氢系统的市场约2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仅7097辆,对应燃料电池系统的市场约20亿元。下游市场乏力,资本也趋向谨慎观望,加大了氢能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3.总投资近60亿元!50万吨甲醇项目获批
建设规模及内容:桦南风电制氢合成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总规划建设5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分两期建设,本期建设规模及内容包括集中式新能源、电解水装置和化工合成,包括750MW新能源发电(离网部分)、25万吨/年绿色甲醇合成装置,同步建设250MW并网风力发电项目。
黑龙江粤桦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一家以从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600万人民币。股东为:广东粤水电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51%)、海南鸿昇新能源有限公司(34%)、江苏大孚集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15%)。
4.刘科院士:绿色甲醇,中国长时储能的破局之道
2025年3月,在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上,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发表了题为《长时储能技术探讨——打造中国特色的绿色甲醇国家标准推动碳中和》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破解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与储能技术瓶颈,而绿色甲醇凭借其液态储能优势、多场景适配性及与现有基础设施的高度兼容,正在成为中国特色能源转型的“最优解”。
而现实层面,绿色甲醇已在多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落地。吉利帝豪醇电混动车型百公里燃料成本低至0.3元/km,年减排CO₂超80%,全国近2万台甲醇出租车投入运营;全球甲醇双燃料船舶订单突破204艘,中国船级社将其列为替代燃料,预计2050年市场规模将超1300亿元;甲醇氢能热电联供系统替代柴油发电机,减排80%,广泛应用于基站、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场景,实现能源消费端的清洁化转型。
5.中远海运特运新建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交付
4月21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联合中船贸易为浦银金租和中远海运特运建造的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系列项目收官之作——“汉江口”号举行命名交船仪式。
“汉江口”号较合同期提前4个月完工交船,进一步巩固了广船国际在汽车运输船建造领域的市场地位。该船交付命名仪式的圆满完成,标志着由广船国际承建、浦银金租与中远海特合作推进的三艘7000CEU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全部顺利落成并投入运营。
作为“国轮国造、国货国运” 国家战略的践行者,该系列船舶满载国产奇瑞、吉利、长城等民族汽车品牌,从中国港口驶向全球航运干线,成为推动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海上金桥”。
6.2025年LNG市场面临的十大问题研究报告
1.特朗普政府上任后,监管审批速度将如何变化,这是否会加快美国项目实现FID的速度?
2.美国和欧洲针对LNG的制裁将在2025年如何演变?
3.卡塔尔将如何平衡基础设施扩张与签约进展?
4.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潜在关税政策将对中美两国在LNG贸易领域的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5.日、韩两国主要的LNG买家是否会重新签订大量长期LNG合同?
6.在趋紧的LNG市场中,欧洲需求的灵活性如何?
7.印度能否在2025年维持LNG进口量增长?
8.2025年LNG价格走高会否导致对价格敏感的亚洲市场放缓LNG进口?
9.LNG运输船市场低迷的表现会在2025年持续吗?
10.非传统LNG项目将在2025年取得多大进展?
7.我国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百万吨级甲醇装置,建成!
4月18日,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泰)迎来重大发展节点:中泰新材料资源化综合利用制甲醇升级示范项目正式投产,中泰新能源托克逊自备绿电替代风电项目同日开工。这标志着新疆中泰在绿色化工产业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当日,在中泰新材料资源化综合利用制甲醇升级示范项目现场,随着智能化控制系统启动,该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由新疆中泰所属新疆中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投资建设,旨在提升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据该项目负责人马奎介绍,该项目占地1350亩,年产100万吨甲醇,采用“煤粉+焦沫+荒煤气”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甲醇,旨在促进煤炭分级分质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该项目为我国完全国产化自有知识产权百万吨级甲醇装置,核心工艺包和装备均完全实现国产化,对大型煤化工装置全面实现国产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8.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从江苏出江试航
中新网南京4月18日电 (杨诚 李言)18日,在5艘大马力拖轮的协助和4条海巡艇的维护下,16000标箱(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N1071”轮从江苏南通出江试航。
“N1071”轮船型总长366米,型宽51米,最大装箱量达16136标箱,在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等多个维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该轮还凭借创新设计的超大甲醇储存舱,可凭纯甲醇模式完成跨太平洋的单程航行。
由于“N1071”轮尺度大,船舶离泊时间长、占用航道多,南通海事局精心制定维护方案,作业期间严格监管港口、航道、汽渡等重点水域,有效进行交通组织,保障现场作业安全。
国际热点 NEWS
1.中国与阿联酋达成最大规模LNG协议
4月18日晚间从阿联酋驻华大使馆独家获悉,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与中国企业签署了三项液化天然气(LNG)协议,其中包括迄今为止中国与阿联酋达成的最大规模液化天然气协议。
根据阿联酋驻华大使馆提供给观察者网的资料,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4月18日宣布在北京设立办公室,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客户及合作伙伴的长期商业关系。
阿联酋工业与先进技术部长、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集团首席执行官苏尔坦·艾哈迈德·阿尔·贾比尔博士
阿联酋工业与先进技术部长、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集团首席执行官苏尔坦·艾哈迈德·阿尔·贾比尔博士访华期间,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还宣布了与中国企业达成的三项液化天然气协议,其中包括迄今为止中国与阿联酋达成的最大规模液化天然气协议。
2.全球首艘、世界最大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在长兴命名交付!
近日,全球首艘、世界最大24000箱级液化天然气(简称“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达飞 塞纳河”号在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命名交付,4月18日投入远东至欧洲航线运营。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超大型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领域又取得新突破。尤其是自主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的先进高效制造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达飞 塞纳河”号是继成功建造23000箱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为达飞集团建造的全球最新款“绿色带货王”和“海上巨无霸”。该系列船共有4艘,总长399米,型宽61.3米,型深33.5米,设计吃水14.5米;可承载22万吨货物,一次能装下23876个集装箱,可运载2200个标准冷藏集装箱,最大堆箱层数达24层,相当于25层楼高度。
3.全球首条液氢走廊签约!从中东到德国荷兰
阿曼已与荷兰和德国的合作伙伴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JDA),以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规模的液氢走廊,该走廊将阿曼杜克姆港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连接起来,并进一步与德国杜伊斯堡港连接,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推动进口来源多样化,增强欧洲的能源安全。该走廊还将支持欧盟为钢铁制造和重型运输等难以减排的行业制定的脱碳目标。
这一举措将促进符合 RFNBO 标准的液态氢从阿曼杜克姆港出口到阿姆斯特丹港,随后再出口到德国杜伊斯堡港和其他欧洲目的地。
4.国际能源署Q2天然气市场报告:2025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放缓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Q2天然气市场报告。整体来看,经历2022/23年天然气供应冲击后,全球天然气需求在2024年恢复结构性增长,并在2024/25年供暖季持续扩张。增长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低温天气推动建筑和电力部门用气量上升。相比之下,亚洲因液化天然气(LNG)现货价格高企和中国暖冬影响,需求增长放缓。
供应紧张推动主要市场价格上行,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价格波动。全球LNG产量增长乏力,叠加俄罗斯对欧盟管道天然气出口减少,导致供应持续紧张,储气库和应急储备机制调用增加。受初期市场紧张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2025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速预计放缓至1.5%左右。在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全球天然气供需平衡依然脆弱,生产国与消费国对话对保障供应安全至关重要。
会员动态 NEWS
1.中集安瑞科与中国船燃达成战略合作 与合作伙伴共建大湾区绿色甲醇生态链
中集安瑞科在广东湛江开展的年产5万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投产在即,项目二期工程也在紧张筹备中,预计2027年达成20万吨产能。
4月16日,我会副会长单位中集安瑞科与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燃”)在“中国船燃2025全球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大会”达成战略合作。中集安瑞科科创中心总经理,中集绿能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中国船燃副总经理丁立海代表双方签署了绿色燃料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合作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推动船舶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为目标,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资源整合、低碳能源应用等领域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合作模式。双方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深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未来形成船舶燃料领域的广泛合作,相互赋能。
2.签约225台氢能商用车,质子汽车与北京亿华通、上海神力、上海舜华达成氢能产业战略合作
4月21日,我会副会长单位陕汽控股旗下质子汽车与北京亿华通、上海神力、上海舜华达成氢能产业战略合作,现场签约氢能商用车225辆,共推物流行业新发展。
此次签约产品包含白景系列氢能冷藏轻卡175辆、帝江Re系氢能重卡50辆。白景4×2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主要应用于城市及城际冷鲜、冷冻、冷饮等运输配送场景,具有加氢快、续航长、高效节能等优点,能够为冷餐品运输提供可靠保障,车辆累计运营里程已超过80万公里。
帝江Re系6×4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围绕“低能耗、低自重、高效率、安全可靠”四大黄金优势,百公里氢耗最低可降至10kg以内,加氢仅需5到10分钟,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550公里,主要适配中长途运输和干线物流。
3.天海氢能联手中新氢能,共筑“储运技术+场景落地”双引擎
据悉,4月18日,我会理事单位北京天海氢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海氢能”)近日与中新氢能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氢能源汽车燃料应用(储氢/配套)及氢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结成全面、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旨在整合技术、市场与资源,加速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共建高效灵活的氢能产业生态。
中新氢能深耕综合能源站建设与氢能车辆运营,天海氢能在氢能储运设备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双方强强联合,聚焦以下合作方向:
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化产品设计与工艺,在保障质量前提下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运营方面,双方将共享市场信息与研发能力,开发适配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强化双方品牌综合竞争力。
双方将整合产业资源,力争在珠三角地区积极推动和打造全国最具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氢能源汽车及氢燃料应用示范运营项目。
此外,双方计划成立合资公司,推动产业化落地,通过技术互补与资源协同,加速氢能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4.中集安瑞科氢能储运装备再突破 助力“双碳”战略加速落地
近期,我会副会长单位中集安瑞科旗下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氢气缓冲罐顺利完成生产并正式发运。标志着公司在氢能储运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再上新台阶。该产品将应用于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总承包项目,为我国大规模绿氢储运提供关键装备支撑,推动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此次发运的压缩机氢气缓冲罐,是公司氢能储运装备继30MPa氢气管束式集装箱、103MPa储氢瓶式容器等里程碑产品后的又一创新成果。该产品采用高强度轻量化合金材料与智能压力调节技术,可实现16MPa 高压氢气的稳定缓冲与压力调节,确保氢气在加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05-09习近平:中国新能源产业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
- 02-13永安行:氢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 01-03华电取得首个绿氨掺烧项目
- 07-12内蒙古首套“出国”制氢系统正式产气 开启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新篇章
- 04-23北京首个纯氢供热示范项目每年可减排约90吨
- 09-1878辆“无锡造”氢燃料电池车交付投用
- 07-19全球首个万吨级风电制氢合成甲醇项目签约浙江
- 07-06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
- 03-03松下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在锡启用
- 12-26氢能摩托车实现“水循环”